首页 | 中文黄页 | 黄页搜索 | 分类信息 | 交友 | 论坛
各國新冠疫情漸次「收尾」 大流行怎麼定義? (阅读:464)
 
举人
积分:916
Hunter AU - 悉尼猎人地板
 

发表于2022-10-28 06:20

#1

各國新冠疫情漸次「收尾」 大流行怎麼定義?

新闻来源: BBC

美國總統拜登近期宣佈,美國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

除了實施嚴格防疫政策的中國,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雖然沒有正式發佈此類聲明,但基本上都顯示進入尾聲階段,開始討論新冠免疫和治療在「後疫情」時代的國家醫療保健系統中的位置等問題,包括再次普及接種疫苗加強劑。

日前,台灣、香港、日本、韓國也都宣佈進一步放鬆管控

此前,9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最新新冠疫情政策簡報。其時正值一周新冠病死率降到2020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稱,曙光就在眼前,結束大流行指日可待,但前提是必須堅持最後衝刺。他警告說,現在是關鍵時刻,絶不可鬆懈,否則可能將面對持續不斷的疫情反覆。

「大流行」(pandemic)這個詞過去三年中被無數次使用,人們耳熟能詳。

譚德賽提到新冠疫情時曾多次使用「大流行」一詞,其中兩次至關重要。第一次是2020年3月11日,媒體齊聲說WHO宣佈新冠疫情屬於「大流行」,主要根據是疫情全球擴散,以及持續上升的感染和死亡人數。

第二次就是2022年9月14日,譚德賽說「大流行」的終點就在前方,應該一鼓作氣作最後衝刺。

那麼,「大流行」的開始和結束的具體標凖是什麼?

「大流行」的定義

其實,「大流行」仍無精確的官方定義和量化標凖。

儘管這個詞目前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量化界定標凖,但自2020年春季以來被廣泛使用,且不盡嚴謹,經常模棱兩可。

但是,「大流行」的定義對疫情爆發風險的定量評估影響重大,從而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影響重大。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 指出,「大流行」的不同定義會推導出不同的風險預計,而不同的定義會導致科學家、公眾和政府對「大流行」的理解不同,造成混亂。

國際流行病學協會的《流行病學詞典》將大流行定義為:「在世界範圍內或非常廣泛的地區發生的流行病,跨越國際邊界,通常影響大量人群」。廣泛到什麼程度、世界範圍包括全球多少國家或地區、大量人群是多大比例等量化標凖,並不清楚。

文章作者指出,從科研角度看,目前大部分人熟悉的「大流行」概念,本質上都屬於「定性的」,基於「非常廣泛的區域」和「大量人口」之類描述。

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衛生組織尚未提供「大流行」一詞的任何正式定義,世衛組織也不再將其用作任何疫情的官方狀態。

也正因此,2020年3月譚德賽總幹事用這個詞形容新冠疫情嚴重程度,引起媒體極大關注。

他當時解釋,一個原因是為了提醒世人關注他所稱的「令人震驚的不作為程度」,強調疫情爆發和蔓延重大風險,號召立刻採取行動抗疫。

但是, 流行病學研究和分析需要量化的定義。

《自然》雜誌文章 作者通過新的建模探討不同的「大流行」定義是否會改變政府抗疫決策中的三個關鍵問題的答案:旅行限制會不會降低大流行風險?交叉免疫(一部分人已有免疫力)如何影響大流行爆發風險?大流行爆發風險是否受區域傳播差異影響?

結果是肯定的,有影響但並不始終如此。這表明在評估輸入性病原體風險時,需要明確所採用的大流行的量化定義,以免圍繞公共衛生風險的交流出現含混誤解。

論文作者指出,這方面還需要更多研究。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大流行」之後如何與新冠「共存」?

大流行結束並不意味著新冠疫情結束,更不意味著新冠病毒從人世間消失,不復存在。

新冠病毒是新病毒,但傳染病全球大流行不是新事物,如何應對、如何防範,可持續的長期疫情應對系統應該包括哪些要素,經過人類歷史上幾次疾病大流行,已有豐富的經驗教訓可供借鑒。

非盈利國際社團全球基金(Global Fund)指出,正規醫療保健機構和社區保健網絡的完善是有效預防和應對流行病疫情的基礎。它過去20年來致力於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等知名傳染病的防治。

這個基金的「大流行預防和應對」框架有四大支柱:凖備(prepare)、預防(prevent)、檢測 (detect )、應對(respond)。這四個支柱也適用於未來對新冠疫情的預防和應對。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Lancet)2022年9月14日發佈研究報告,就如何將預防和應對未來新冠大流行疫情融入可持續發展計劃提出八條政策建議:

  • 各國在可持續的基礎上實施「疫苗接種+戰略」,將大規模疫苗接種、檢測的可得性和可負擔性、新感染的治療以及保護人口的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措施結合起來;
  • 世界衛生組織(WHO)、各國政府和科學界加緊尋找病毒的起源,調查可能的人畜共患起源和可能的相關起源;
  • 世衛組織擴大世衛組織科學理事會,將緊急科學證據應用於全球衛生重點;
  • 各國政府在應對新出現的傳染病方面建立更密切的合作、更有效的協調方式;
  • 世界衛生大會(WHA)與20國集團(G20)國家共同制定並通過一項十年全球戰略,加強世衛組織各區域的藥物研發和商品化生產能力,包括疫苗;
  • 各國促進以人權和性別平等為基礎的全民保健網絡,並擴大大流行防範計劃,以預防和應對新出現的傳染病;
  • 設立一個新的全球衛生基金,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疾病控制、大流行防範和應對以及初級衛生系統加強商品增加新的資金;
  • 聯合國成員國,特別是G20,採用新的金融架構,擴大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融資,以改善大流行防範,並幫助實現《巴黎協定》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圖像來源,PA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

一些國家和地區先後放鬆了疫情管控搓絲

讓「死亡浪潮」成為歷史

譚德塞把抗擊新冠疫情比作馬拉松,既然衝刺終點指日可待,更應把握住當前的機會。

世衛組織9月14日發佈了6份政策簡報,概括了各國政府現在必須採取的關鍵措施來「結束這場長跑」。

這些政策簡報基於疫情爆發以來 32 個月左右時間內積累的數據、證據和經驗,向各國提出的建議包括為高危人群接種疫苗,對病毒進行持續檢測和基因測序,並將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有效治療納入基礎醫療保健體系當中。

政策簡報同樣敦促各國政府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病毒感染激增制定計劃,保障相關物資和設備的充足,並為此配備額外數量的衛生工作者。

簡報還包含信息溝通方面的建議,如培訓衛生工作者識別和處理錯誤信息,以及創建高質量的科普材料。

世衛組織的瑪麗亞·範·柯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博士強調,新冠病毒仍在世界不同地區「密集傳播」,匯總上報的病例數據其實低於實際。

世衛組織預計,未來還會出現大批感染浪潮,可能是不同時間出現在世界不同地點,導致感染浪潮的可能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亞變體,甚至也可能是其他需關切的變異株。這背後的部分包括病毒傳播時間越長、範圍越廣,變異的概率大。

但是,和疫情初起時的一個重大區別是,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應對工具,包括疫苗、抗病毒藥物,以及相應的對策,因此捲土重來的新冠疫情大概率不會導致「死亡浪潮」。

 

 
 
 
请您先登陆,再发表评论。
新手指南 | 联系我们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Copy rights © 2011-2024 lierengu.com.au   -websitdesigby Lieren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