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中國資本受到損失,並不是中國的金融市場比15年前開放了多少,而是兩次危機的性質不同。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
總部位於加州的硅谷銀行在1983年成立。
當年「雷曼兄弟」倒閉,歸根結底是因為MBS(房產抵押貸款證券)的信用崩盤。
而當年金融人士普遍認為MBS是「安全資產」,因此經常把它作為抵押品,進行借款,甚至還通過衍生品,進一步放大了槓桿率。由於它被廣泛運用在各種金融交易中,因此「傳染性」極強。
於是,「雷曼兄弟」出現償付危機時,連帶多家銀行違約,如同一把大火燒了雷曼這艘大船,而且它與其他大小船隻用鐵鏈相連,於是火燒赤壁,連綿不絕。
而中國較為封閉的金融系統,並沒有與這些著火的大船連在一起。但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大量的海外製造業訂單減少,傳導到中國,於是江浙、廣東地區的工廠出現「倒閉潮」。
當年的危機中,美國華爾街是金融白領們抱著紙箱失業,中國的景象則是背著大包行李的農民工,離開工廠,回到農村。這也解釋了當年中國政府的措施是刺激地鐵、高鐵等基建建設,以及「家電下鄉」等消費領域,而非救助金融機構。
硅谷銀行是一家特別的銀行,它既不是「雷曼兄弟」這樣走在風頭浪尖的投行,也不像傳統銀行那樣吸儲放貸。硅谷銀行並不服務一般老百姓,而是專門針對創業企業、創投基金。這些初創公司風險較高,傳統商業銀行並不青睞。而硅谷銀行卻專門針對它們開發業務,比如有些貸款回報甚至是對方的股權。
但硅谷銀行持有的資產本身沒有喪失信用,比如它名下的大量美國聯邦債券只不過價格波動,讓硅谷銀行手頭錢有些緊張,但是客戶們更緊張,一窩蜂去取錢。
3月8日,硅谷銀行不得已以虧損18億美元的代價出售手頭絕大部分債券,價值210億美元。同時,硅谷銀行還試圖通過出售普通股和優先股等股權融資方式募集了22.5億美元的資金以補充現金。
這一舉動反而加劇了儲戶的緊張情緒,擠兌更加劇烈。3月10日,硅谷銀行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從被擠兌到倒閉不過48小時。
這些客戶中就有不少中國企業。比如,中國的百濟神州、再鼎醫藥、騰盛博藥、堃博醫療、雲頂新耀、阜博集團、匯量科技、聖諾醫藥、諾亞控股等。由於是上市公司,它們主動披露了與硅谷銀行之間的關係,但大多強調影響較小。其中在港股上市的公司至少有13家。
比如,百濟神州在港交所發公告稱,公司在硅谷銀行持有的未投保現金存款約佔其最近報告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和短期投資總額45億美元的3.9%,約1.755億美元。
再比如,雲頂新耀則強調,公司董事會將通過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保險,並結合其他補償措施,收回在硅谷銀行的大部份現金存款。
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大,很少會把流動資金存在一家銀行,但對於更多中小初創企業而言,情況則困難得多。
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首席執行官陳嘉興(Garry Tan)向美國政府發出緊急請願書,其中透露,該機構旗下三分之一約1000多個創業公司所有的錢都在硅谷銀行,其在接下來30天內無法獲得支付工資的現金。根據這一衡量標凖,總體上將有一萬多家小型企業和初創公司受此影響,並將導致裁員10萬多人。
陳嘉興據此要求減輕並關注硅谷銀行倒閉對小型企業、初創公司及其作為銀行存款日的員工的直接重大影響。
此外,比較特別的受影響者是浦發硅谷銀行。這家銀行由中國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與美國硅谷銀行於2012年合資成立,各佔股50%,目標服務中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這家銀行是融合了硅谷銀行的創新模式,以及中國的創投資源。
硅谷銀行「爆雷」後,3月11日上午,浦發硅谷銀行緊急公告稱,「浦發硅谷銀行成立於2012年8月,是一家在中國境內註冊的法人銀行。浦發硅谷銀行擁有規範的公司治理架構,有獨立經營的資產負債表。作為中國首家科技銀行,浦發硅谷致力於服務中國科創企業,始終按照中國法律法規規範穩健經營。」
過去的20年,互聯網、科技企業,以及之後的生物醫療,風起雲湧,後面風險投資公司的推波助瀾,成就了硅谷,也成就中國的相關產業。然而過去幾年,中國監管層對互聯網行業嚴厲打壓,使融資、上市都出現困難。再加上太平洋對岸的這場風波,有業內人士感慨,互聯網站在「浪潮之巔」的大時代,正式結束了。